首页 Home  中心概况 About  中心动态 News  学术队伍 Team  科学研究 Research  聚焦中拉 Focus  拉美论坛 Forum 
最新消息: · “文脉中华·同心筑梦”拉美地区统促会联合参访团到访我校         · 2020 年中拉论坛“疫情背景下中拉人文交流与合作发展”—第五届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2020)平行论坛线上召开         · 厄瓜多尔驻广州总领事一行来访         · 牙买加及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干部考察团来访拉丁美洲研究中心         · 《2018年拉丁美洲蓝皮书》发布会在广外举办         · 中心咨询报告获省级机构采纳         · 委内瑞拉军事政变未遂,未来风险排除了吗?         · 委内瑞拉乱局美国是否应该负责?特朗普早有出兵打算,为何迟迟不动手?         ·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研究员参加葡语国家贸易与投资合作促进座谈会         · 商学院黄磊副教授应邀到智利访学   
通知公告
聚焦中拉
· 拉美热点透视第八期|拉美国...
· 拉美热点透视第六期|拉美国...
· 拉美热点透视第二期|拉美国...
· 拉美热点透视第三期|拉美国...
· 中国同加勒比地区国家签署首...
· 【转载】徐世澄:迪亚斯-卡内...
· 【转载】关于2017年中国对拉...
文章内容页
当前位置: 首页 Home>>聚焦中拉 Focus>>资料分享>>正文

拉美热点透视第六期|拉美国家热点系列调研报告(下)
2022-09-28 14:53  

中国科技对拉美的影响研究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中国科技水平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不仅仅是在计算机、航空航天领域领先全球,更是在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激光技术等高科技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对此,国外媒体关于中国科技的报道也越来越多,比如量子科技,移动支付科技,都惊呆了不少外国人。很多外国人也因此来到中国感受中国的科技带来的巨大便利。

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3月25日发表题为《技术战中的中美及走钢丝的拉美》的文章,作者是智利安德烈斯·贝略大学拉美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费尔南多·雷耶斯·马塔,文章指出,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国-拉共体论坛第三届部长会议讨论了中拉在数字领域发展的合作机遇,这体现了科技创新对中国未来与拉美国家关系的重要性。中国整个社会对科技的重视正在挑战美国在科技竞争宏观驱动因素方面的传统优势,包括科技人才流动、研发生态系统和国内政策。正如美国家安全委员会技术与国土安全高级主任塔伦·查布拉所承认的那样,“美国不再是全球科技霸主”。对于中国而言,中国专注于提高自主权和创新,以及推动大型研究计划和高水平科研人员的培训。同时,中国强调必须按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拉美国家来说,主要的挑战是如何在21世纪两大国的纷争中以自身的发展利益为参照,平衡前进。同时,如何在多极世界中建立自己的身份也是一个挑战。政治学术领域出现了这样的论点:积极不结盟,旨在避免地区受到“新冷战”影响。拉美积极的不结盟政策并不仅仅指采取与华盛顿和北京等距的立场,还意味着假定存在一个超越传统外交基准的广阔和陌生的世界,亚洲是当今世界的主要增长极,世界上有很多地区已经超出了拉美国家的视线。这也意味着一个对话框架,用于在数字时代决定的日益扩展的互动中进行对话。

近年来,中国与拉美地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克服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携手推动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中国稳定保持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中拉贸易额在此前连续3年超过3000亿美元的基础上,2021年突破4500亿美元。

在贸易和投资持续展现强劲活力的同时,中拉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和农业贸易合作成果丰硕,跨越太平洋的友好合作之路越走越宽广。

基建项目稳步推进

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地铁一号线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早在上世纪50年代,波哥大当地民众就盼望能有一条地铁线路,如今,这一期盼正成为现实。波哥大地铁一号线项目去年8月正式开工,由中国港湾工程有限公司和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组成的联营体承建,是目前拉美规模最大的特许经营项目。地铁一号线设16个车站,建成后将成为波哥大客流运输大动脉。为回应当地市民关注,中方成立专门团队,通过新媒体平台等及时发布建设信息;在开工、工程会议等重要节点,中方还邀请附近社区居民代表参与,更好地吸纳意见建议,推动项目顺利进行。工程开工时,波哥大市长克劳迪娅指挥挖掘机在现场挖了第一铲土。5个月后,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车辆段地基处理施工进度已超过14%,“比原计划整整快了一倍”;而且,仅车辆段一个工点两年内就可新增370个就业岗位,“波哥大市政府为中国速度和中国贡献点赞!”

在巴西城市萨尔瓦多,由中企修建的跨海云轨项目顺利动工,建成后将极大缓解交通拥堵,助力旅游业发展。萨尔瓦多所在的巴伊亚州州长鲁伊·科斯塔表示,萨尔瓦多最初有意建设地面轻轨,但中国的技术和设计方案最终脱颖而出:云轨在空中运行,地面可以修自行车道,海边设休闲步道,“这个方案更符合萨尔瓦多打造‘沿海高端旅游走廊’的发展规划”。

 

▲ 云轨车外效果图。图源:央视新闻

被称为墨西哥“工业之都”的蒙特雷是吸引外资的重要地区。去年2月,蒙特雷轻轨3号线通车。这条新轻轨线长约7.5公里,日载客量超过11.6万人次,同时衔接另两条轻轨线路及公共汽车交通枢纽。在轻轨3号线剪彩仪式上,时任新莱昂州州长罗德里格斯表示,该州的发展催生城市交通建设新需求,中国设计制造的轻轨列车为民众提供了更快捷舒适的出行服务,助力当地智慧交通建设提质升级。

 

▲ 2021年10月1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制造的轻轨列车停在墨西哥蒙特雷一座轻轨站内。(新华社发,里卡多·蒙托亚摄)

 

今年初,尼加拉瓜、阿根廷分别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促进了电力、交通运输、电信和能源等领域的投资与合作。5月25日,中国铁建与圭亚那公共工程部签署了新德梅拉拉河大桥项目施工合同。圭公共工程部部长埃奇希尔说,新德梅拉拉河是圭亚那最重要的河流,原有的大桥超期服役严重,拥堵问题突出,“我们对新大桥充满期待”。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中墨研究中心主任恩里克·杜塞尔表示,拉美地区对基础设施需求大,中国的技术、经验和资金有助于拉美国家补齐短板,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加,实现了务实合作、互利共赢。

绿色低碳助力发展

拉丁美洲幅员辽阔,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资源丰富。为统筹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拉美多国推出了一系列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的举措,中拉双方在低碳转型领域合作前景广阔。

在阿根廷圣克鲁斯河畔,中阿两国正携手建造“世界最南端”的水电站——“基塞”水电站。该水电站建成后,年均发电量可达49.5亿千瓦时,满足150万户家庭日常用电,每年为阿根廷节省近11亿美元油气进口开支,还可以向邻国出口电力。由于项目工地100多公里外就是世界上仅有的3个总面积仍在增长的冰川之一莫雷诺冰川,项目从设计到实施,处处考虑保护冰川和周边生态环境:大坝蓄水高度比原计划降低2.4米,水电站还设计了鱼道、生态放水底孔等。

 

▲ 这是2021年8月26日拍摄的阿根廷“基塞”水电站项目施工现场(无人机照片)。图源: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阿根廷基塞水电站项目部供图

 

位于巴西东北部地区的拉戈阿—杜巴鲁市,风力资源丰富。去年底,总装机容量达8.28万千瓦的LDB风电扩建项目正式投产,首次将中国成熟的风机设备引入巴西,助力中巴两国在绿色低碳经济建设领域共同发展。

 

▲ 中广核巴西LDB风电扩建项目现场。图源:中国广核集团

“拉戈阿—杜巴鲁市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以前当地许多年轻人不得不离开家乡到东北部其他大城市找工作。”望着不停转动的风电机组,员工阿布雷乌感慨地说,项目给他带来的不仅是稳定的收入,更找到了对家乡的归属感,“我们这里的居民十分欢迎这个项目,年轻人争相参加技术培训,希望能争取到工作机会”。

在智利蓬塔谢拉,来自中国的32台白色风力发电机叶片随风转动,产生的电力可满足13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每年减少15.7万吨碳排放;在巴西美丽山,中国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助力建设“电力高速公路”。巴西圣保罗市自然环境局局长卡斯特罗表示,中国投资的绿色能源项目,极大增强当地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打造出更美好的环境。

农业合作创造机遇

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兰帕公社的奇贾武马庄园,一箱箱新鲜红润的车厘子装箱空运到中国……据智利水果出口商协会统计,在2020年至2021年产季,智利共出口35.2万吨车厘子,同比增长54%,其中91%出口到中国市场。中国是智利最大的农业贸易伙伴,占智利农产品出口总量的27.3%。智利农业部部长玛丽亚·温杜拉加表示,农业特别是水果种植业是拉动智利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智中双方将继续加强合作,增进农业从业者和农产品消费者的福祉。

近年来,秘鲁的咖啡、鱿鱼、牛油果、蓝莓和藜麦等备受中国消费者青睐。去年,中国成为秘鲁最大的牛油果和蓝莓出口市场。“秘鲁希望能为中国消费者提供充足蓝莓、葡萄、芒果等水果的反季供应。”秘中投资发展协会董事长罗兰德表示,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带动了拉美国家农产品出口,帮助秘鲁有效应对疫情导致的经济下滑。

中国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正给拉美农业发展创造新机遇。智利、阿根廷等国水果出口商协会与多个中国电商平台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阿根廷驻沪总领事担任“百亿推荐官”,秘鲁出口商协会成功举办2022年中国—秘鲁农产品线上对接会……一系列电商平台的推广活动,在中国掀起了一波拉美农产品消费热潮,中拉农业合作稳步推进。

在中国,经过染色处理的厄瓜多尔玫瑰价格不菲,而由厄瓜多尔玫瑰制成的“永生花”,更成为中国高端消费市场主角之一。“厄瓜多尔玫瑰的大小、形态等都很特别,在世界其他地方很难找到。‘永生花’在中国受到的欢迎程度超出我们预想。”厄瓜多尔埃米阿娜公司总经理迭戈·乌克罗斯说,中国电商快速发展,让厄瓜多尔的产品离中国消费者更近了,中国市场对厄瓜多尔高端花卉的需求量呈几何式增长。

 

▲ 3月18日,工作人员在位于厄瓜多尔卡扬贝市的埃米阿娜公司采收

玫瑰。新华社发(圣地亚哥·阿马斯摄)

 

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农业联合会主席杰德奥·佩雷拉表示,中国有着全世界增长最为快速的中等收入群体,中国市场需要越来越多高质量的消费品,这对巴西和其他拉美国家的农产品出口来说无疑是重要的机遇。

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代理执行秘书马里奥·西莫利表示,拉中农业互补性很强,合作潜力很大、前景广阔。双方农业在市场需求、资源要素、产品结构、资本构成、技术集成等方面各有优势,进一步加强合作符合双方利益,能够造福更多民众。

 

信息参考来源:人民日报,参考消息。

 

中国企业在拉美的投资研究

一、中国企业对拉美地区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推动海外投资,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我国政府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在海外投资的规模与日俱增。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1456.7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同比 增长了18.3%,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由于拉丁美洲资源丰富,市场广阔,政治经济稳定,近年来,中国在拉美的直接投资增长迅猛。据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的统计,2010年,中国继美国、荷兰之后,成为对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投资的第三大国。2011年,拉美成为继亚洲后,中国第二大对外投资目的地。

随着双边经贸合作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中国与拉美地区的双方经济关系不断升温,中国已经成为该地区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海外投资来源地。我国外资流出目的地,拉丁美洲占据第二位次。中国对拉美地区的投资始于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海外投资开始涉足拉美地区。当时主要是大型国企进入该地区,随着拉美经济进入新的历史增长期,中国企业在该地区的投资开始活跃起来。进入本世纪后,我国对拉美投资规模无论从流量角度还是存量角度,投资都呈增长趋势。

从区位分布方面来看,我国对拉美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在区位分布上极不均衡。其一,我国对拉美地区直接投资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资本流入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这两个避税港。其二,剔除两个避税港之后,对拉美的直接投资主要流向了巴西、秘鲁、阿根廷、墨西哥、委内瑞拉和智利等国家。其三,我国企业对拉美地区投资的区位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几个比较发达的拉美国家。

从行业分布方面来看,我国对拉美地区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随着时间的不同而不断变化和拓展。起初我国对拉美的直接投资主要流向租赁和商业服务业,该行业主要分布在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剔除这两个避税港后,我国对拉美地区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采矿业。近些年来,我国对拉美地区的直接投资开始向其他产业扩张,除了自然资源领域也开始逐渐向 其他产业扩散,金融业取得的很大的发展,在制造业方面中国的直接投资原先主要集中在较低端的制造业,目前已开始涉足较高端的制造业。

 从投资方式来看,目前主要有这样几种:一是跨国并购。跨国并购我国对拉美地区直接投资常用的方式。本世纪初期,跨国并购开始下降,2010年后情况开始有所改变,跨国并购成为了我国投资拉美的主要方式。二是绿地投资,也叫“创建投资”,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依据该国法律及规定设立的所有权归属 设立公司的企业,也就是采取新建企业的形式。除了海外并购的方式之外,绿地投资也是我国企业进入拉美常用的方式。通过绿地投资的方式能够获得当地的身份,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东道国对外资的限制,并且能够更有效的接近第三国,绕开某些壁垒和阻碍。三是工程总承包。近年来,我国对拉美投资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除去跨国并购和绿地投资,工程总承包(EPC)和PPP(即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形式也成为重要的投资方式,拉丁美洲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承包工程重要的市场。

从投资主体方面分析,国企是中国对拉美直接投资的主要参与者,特别是在能源部门,大型国企占有绝对优势。但近年来民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投资活动日趋活跃。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是最为活跃的群体;排在第二位的是私营企业。不过除去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外,我国在拉美其他国家主要是大型国企在进行投资。

从投资模式和投资格局来看,目前拉丁美洲很多国家改变现有落后的基础设施迫在眉睫,因此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能方面的合作将是我国和拉美国家未来重要的合作领域。同时提出 3×3的合作模式,双方共同建设电力、物流、信息三条通道, 从而实现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良性互动,拓展保险、基金和信 贷三种融资方式。依托 3×3 模式,未来我国将在拉美地区形成 市场导向型、资源导向型和效率导向型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二、中国对拉美地区直接投资的优势

一,全球资本短缺,我国资本相对充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GDP 连续多年高速增长,而且中国人民偏好储蓄,已积累雄厚的现金储备,而且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对外贸易为中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中国有充足的资金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投资的资金充足与否必然会对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产生影响。全球资本短缺,我国资本相对充足这种情况仍会持续一段时间,这对中国扩大对拉美地区 的直接投资是有利因素。

二,中国资源需求充足。中国人口众多,人均收入不断上升,推进城镇化进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能源资源,需要继续扩大能源资源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促进能源资源供 给多元化,保障能源资源供应,拉美地区能源资源丰富,中国 在拉美地区能源资源领域将有较大发展空间。

三,中拉双方政治和经济基础良好。中国和拉美国家同为发展中国家,拥有着相似的历史,而且都肩负着加快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任务,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看法。中国与拉美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始终照顾彼此核心利益 和重大关切,政治关系良好。经济方面,中国与拉美国家近年来贸易往来十分密切,中国已成为该地区内 12 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中拉双方密切的经贸关系为中国在拉美投资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中国为美洲开发银行的成员,拥有更多机会参与拉 美地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拉双方更多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 和签署为双方投资带来更多更大的便利;中国的银行数量在拉美地区不断增加将为中国企业在拉美地区融资提供更多渠道投资机会。这些利好因素都为中国直接投资拉美地区夯实了基础,带来了新动力。

四,中国政府鼓励本国企业对拉美投资。中国为了促进企业对拉美地区的直接投资专门针对拉美地区出台了促进投资的支持措施。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信誉的各类企业直接投资到拉美地区,中国金融机构首期出资50亿美元发起并设立中拉合作基金,并邀请拉美地区的国家参与到基金建设。为了推动中拉双方在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牵头设立了100亿美元专项贷款。

三、中国在拉美投资的社会风险

中国与拉美地理上相隔较远,社会文化上差异较大,中国投资者应当在充分了解投资环境的情况下,进行海外投资,以此规避风险。在社会风险方面,中方应当注意以下风险:

1.由于片面发展经济,忽视社会的发展,拉美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到2015 年,在拉美仍有近30%的人口生活在贫穷中。经济落后也造成了拉美失业率偏高的现象。此外,拉美还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地区之一。基尼系数是判断财富分配是否公平的重要指标,一般视基尼系数0.4位警戒线,高于该数值被视为收入差距较大。根据世界银行统计的结果,拉美大部分国家基尼系数过高,社会不公平现象非常严重。落后的经济,贫困,高失业率,贫富差距过大,这些都激化了社会矛盾,社会不稳定现象加剧,威胁中国企业在拉美的安全,相关恶性事件屡见不鲜。

2.劳工风险。拉美的工人总体素质不高,日工作时间也较短,因此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雇佣中国工人成为最好的选择。但是拉美国家对于外籍员工的数量和比例有严格的控制,因此中国企业不得不雇佣大量的拉美员工。拉美是工会组织最为强大的地区之一,一旦企业无法满足员工提出的要求,就会爆发罢工,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首钢秘鲁铁矿公司深受罢工困扰。首钢自90年代在秘鲁投资建厂以来,经历了数百场罢工,其中最严重的罢工发生在2004年,770名秘鲁员工为争取更高的福利待遇举行罢工。据估计在这次罢工中,首钢损失了350万美元。

3.环保风险。拉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政府和当地人民的环保意识非常强烈。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保护环境和严格的环保标准。一旦工程不达标,企业就面临着停业整顿或是巨额的罚款。拉美也是环保组织最为活跃的地区,反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游行此起彼伏。这势必会造成世世代代居住在雨林里的土著人的强烈反对,因为他们担心赖以生存的土地会遭到破坏。中国和巴西、秘鲁合作修建两洋铁路就遭到了环保主义者和土著居民的强烈反 对。尽管两洋铁路还没有最终确立修建路线,但是官方公布的5套方案中有4套会经过雨林地区。环保主义者和土著居民的反对游行势必会增加企业投资的海外风险。

4.文化壁垒 中国和拉美文化差异巨大。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而拉美文化则是古老的印第安文化和殖民时期带来的欧洲文化的融合体。地理、历史和文化的差异造成中国和拉美人民在价值观上的不同。中 国人更加注重集体利益和效率,而拉美大多数人民更加注重个人幸福。此外,语言不同也是中国企业在拉美投资的重要障碍,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的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法语。文化上的差异加剧了中国企业在拉美投资的风险。

四、避免风险的建议

面对社会风险,中国企业应当做到以下几点来规避风险: 首先,在投资之前,认真了解投资国的社会、法律和文化,加强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其次,建立突发事件处理机制。投资过程中,很可能出现大小不等,程度不一的突发性事件,为了避免损失范围扩大,中国企业应建立一套应急方案。企业可以和高校合作,实现“订单式培养”模式,培养一批既能熟练掌握语言,又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社会法律和一定经贸知识的人才。企业还应当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与工会保持良好的关系。 最后,政府也应发挥自身的作用,为企业提供高效的信息支持,协助企业培养国际化人才,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参考资料来源:

马盼盼.中国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的社会风险——以拉美为例[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08):22.

王冠伦,王征.当前中国企业改进对拉美直接投资方式的策略探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06):2.

 

中国人对拉丁美洲认识及变化

一. 背景介绍

中国与拉丁美洲远隔重洋,地理位置遥远,文化差异巨大,历史上很长时期中国人对拉美地区并没有深入了解,只是对诸如墨西哥、巴西、古巴、阿根廷和智利等与中国交往多的国家的历史与现状有所涉猎,远不足以满足国家与拉美地区发展对外关系的需要。对拉美地区很多国家的研究长期得不到政府和学界的重视,对这些国家历史与现状的了解基本上是浮光掠影,更谈不上深入了。拉丁美洲与中国的交往有着很长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很多拉美国家与中国恢复和建立了外交关系。拉美国家与中国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有着共同的切身利益,存在着广泛合作的空间。尤其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拉美地区在中国对外战略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发展与拉美国家的友好关系成为历届中国政府的不二选择。

中国人对拉丁美洲的认识以及变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变化,比如社会地位的不同,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双方的交往与关系发展等一系列的因素的变化都会让中国国民对拉丁美洲的认识产生变化,所以对中国人对拉丁美洲的认识及变化进行研究可以看出中国对外开放的水平,中拉关系的变化以及中国人民教育水平以及世界认知水平的提高。

该报告先根据不同中国人的特性,再对他们对拉丁美洲的基本情况分别从政治状况,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状况以及社会生活文化习俗方面的认识进行简单的结合,得出最终结论和变化趋势。

二. 材料分析

1. 中国学术界对拉丁美洲的研究以及研究重点的变化:

清朝期间中国史地著述中有关拉丁美洲历史与现状的资料虽称不上丰富,但零零碎碎也不算少,记载拉美国家的书籍到清朝终了之时已不下百余部,其中绝大多数成书于19世纪中期以后,这显然与中国急欲了解世界息息相关。这些著述尽管多为资料汇编,泛泛而谈,译名也是杂乱无章,但中国人正是通过这些著述,第一次对拉美地区的历史与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在中国拉丁美洲研究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对中国人初步认识拉丁美洲起到了启蒙的重要作用。但是重点主要是在研究拉丁美洲的自然地理与人文风俗相关的基础信息,主要是为了让中国国民知道拉丁美洲的存在与大致风貌。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尽管动荡不宁,但与拉美国家的交往却呈现出扩大之势。与清朝建交的拉美国家仅为5个,到1939年增加到9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作为反法西斯联盟的一个重要国家,与联盟内国家的关系不断增进,这自然加强了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外交关系。当中国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出现在国际社会时,这种地位势必有利于与拉美国家外交关系的扩展。到了二战结束之时,与中国建交的拉美国家增加到13个,拉美地区的主要国家基本上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外交关系的拓展推动了中国和拉美国家在各个领域联系的加强,从而促进了中国人对拉丁美洲历史与现状的了解。

在民国时期数以千计的报刊中,有关拉丁美洲国家的记载也算得上俯拾即是,特别对拉美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给予详细的报道和评述。证明此时无论是政府或者国民对拉丁美洲的认知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战争,革命等一系列因素,使得大家开始对拉丁美洲的政治制度或者是国民事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为此时的中国人民想要通过拉美的革命与变革寻找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因为当时本国情况与拉丁美洲很多国家的情况类似,所以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据统计,民国时期《东方杂志》刊登有关拉丁美洲国家的文章110余篇,其他如《国闻周报》《青年杂志》《新青年》《学生杂志》《正谊杂志》《中华杂志》《中华实业界》《雅言》《国民月刊》《海军杂志》等杂志也不乏拉美问题的文章,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世界知识》介绍拉美的文章更多。这些杂志刊登的文章涉及内容广泛,几乎囊括了这一时期拉丁美洲地区所发生的具有一定影响的事件,如巴拿马运河、拉美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拉美国家间的纠纷与冲突、西方列强与拉美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泛美会议、美英等国在拉美的争夺等。这些文章多是对所发生事件的直观描述,尽管作者也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但很难谈得上“研究”。不过它们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学界对拉美问题“探讨”的主流,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人对拉丁美洲历史与现状的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今天看起来很少有“参考价值”但也有若干资料意义的文章在中国拉丁美洲研究发展过程中具有特定的历史地位。

1949年之前,中国学术界发表的有关拉美的文章主要集中于现状,但历史和现实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因此许多文章在论述现实问题时自然少不了对历史背景的介绍。不过有些学者也开始对拉美地区历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探讨,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关于“中国人发现美洲”的讨论。拉丁美洲研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1959年古巴革命的胜利对拉美各国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引起了中国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人们似乎在拉丁美洲发现了“革命”的“新大陆”,对拉美历史和现状的了解与研究开始受到重视。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的拉美研究开始步入正轨。这些研究成果或译著主要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多是以具体的历史事实揭露了美国在拉丁美洲地区的侵略扩张。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学术研究几乎完全停止,刚刚起步的拉丁美洲研究与其他研究领域一样遭受了巨大挫折。70年代初,国际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中国与美国关系出现了重要转折,趋向改善,同时中国也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在这种国际大环境下,拉美国家竞相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种利好的局面推动了国内学界对拉美地区的关注,近30部有关拉美通史、国别史和专门史的著作得以翻译出版。十年“文革”使中国学术研究蒙受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这一浩劫的结束拉开了拨乱反正的序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研究人员迎来了中国科学发展的春天。中国的拉丁美洲研究与其他研究领域一样,步入了迅速恢复和发展时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0世纪80年代可谓中国拉美研究的兴盛时期,从事拉美研究的学者之多至今尚未超过,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创立时,会员为100余人,80年代呈上升趋势,最高时达到300余人。中国拉美学会与中国拉美史研究会会员有所交叉,但80年代无疑也是会员最多的时期,这种状况从两个学会召开的全国性学术讨论会与会者之多便可看出,1984年中国拉美学会成立时与会者多达百人,每次会议七八十人与会乃为正常,这种盛景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再也没有复现。

1979年到1999年,国内学者关于拉丁美洲历史与现状的学术论文主要刊登在《拉丁美洲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世界经济》《国际问题研究》《现代国际关系》《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专业刊物以及高校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报上。这一时期国内学者研究拉美的成果还刊登在国内其他有影响的杂志上,《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月刊)1987年创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主办。中国的拉美研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取得了瞩目的研究成果,进入21世纪之后本应乘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强劲东风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但却出现了喜忧参半的局面,尤其是占据国内拉美研究半壁江山的拉美史研究后继乏人,高校的很多研究机构因研究人员缺乏而或被迫取消或只是有名无实,而对拉美地区现状的研究在2000—2010年期间基本维持了前期局面,此后便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学界出现的“拉美热”便是主要标志。2000—2019年这20年期间,有利于中国拉美研究不断深化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日益多极化的国际格局中,拉美地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作为第三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拉美地区在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参与缔造新的国际新秩序方面做出了众多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工作,成为国际舞台上的活跃力量。

2000年至2019年,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和中国拉丁美洲学会继续为国内拉美研究者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引领国内拉美研究的方向。一些高校拉美研究所(中心)或国家部委相关科研机构不时举办与拉美地区相关的学术讨论会。国内拉美学界近十年来举办的学术会议非常频繁,讨论主题基本上与现状相关,一方面反映了拉美地区越来越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界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深化研究。

总结来说,学术界拉美的研究就是一个认识和了解拉丁美洲的过程,所以中国学术界对拉美的研究大致是:清朝末期就是中国打开国门认识世界的初期研究止步于对拉丁美洲的浅薄了解比如拉丁美洲在世界上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和特产以及居住人群的民族等一系列信息,再到民国时期国内政治体制得到了进步与飞跃后与拉美的建交和深入的政治制度方面的研究了解与当时民国时期中国的政治状况息息相关,恰逢拉美与中国情况类似,深入了解政治制度与其重大事件的发生,从中能够得到一些教训和经验。建国后到七十年代一段时期也是重点放在政治领域。九十年代后直至二十一世纪,研究更加深入且更加的全方位,举办多样化的学术活动进行资源的获取和双方的交流学习。

2. 中国对拉美政治民主制度的了解与变化:

拉美国家政治制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深受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统治传统的影响,也受拉美社会独特政治文化的影响,还受到欧美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

自拉美国家独立之初,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等17个新国家便开始了政治方向的探索。从19世纪末到二战前后,是拉美政治体制大变动、大混乱时期。随着拉美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深化,资产阶级逐渐壮大,工人阶级逐渐形成,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德国民粹主义与法国的无政府主义等各种思潮一起涌入,拉美成为各种理论的试验田。

直到20世纪70年代,拉美主要国家仍处于军人干政和保守主义等威权统治时期,民主观念荡然无存,社会管理极其混乱。20世纪60年代,在世界民族解放和民主潮流的推动下,拉美再度兴起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国家民族主义和民众主义再次活跃,但几乎都在拉美右翼与军人政府的压制下。20世纪80年代以后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拉美一些国家的传统政党或衰落,或力量下降,一些新的政党和政治力量异军突起,许多国家的传统政党体系发生了变化。20世纪末以来,拉美左派领导人先后通过大选执政,进入政治舞台中心。拉美主要国家,比如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等都进入了社会稳定时期。

拉美民主政治的缔造是循序渐进的曲折进程,民主观念已成为拉美人民的基本价值认同。国际环境是推动拉美民主化的重要外因;强大的民间社会是构成拉美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改良与革命皆为推进拉美民主建设的基本途径。一是现代化最基本的政治诉求是政治稳定;二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来说,国家的作用是具有决定性的,不但不应削弱,而且还要加强;三是建设一个强有力的、高效的和有威望的国家,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创建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能团结全国力量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的政党;四是建设一个强有力的、高效的和有威望的国家,实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团结,最根本的是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20世纪后30年拉美民主政治取代了威权体制,不仅与民主的类型和程度相关,而且也与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整合方式密不可分。由此导致拉美民主政治的质量以及民主体制下社会的治理状况千差万别、极不平衡。民主参与机制、社会运动、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个人和家庭等社会细胞是拉美政治改革和转型的积极推动因素。

拉丁美洲作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地区,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迟发展效应”明显。特别是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拉美地区城市化进程呈加速之势,由此造成的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生活条件恶化、公共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社会阶层间贫富差距日趋扩大等社会问题凸显。近十年,拉美的社会问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新旧社会问题相互交织,各类社会问题互为因果,解决社会问题的各种努力相互制约。⑧拉美国家发展水平不高,收入分配不公,以及社会发展理念与政策存在缺陷,长期以来累积了不少突出的社会问题,如治安恶化、产毒贩毒猖獗、冲突频生、下层民众贫困化加剧等。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向好,这些问题有所缓和。由于消除拉美国家经济和社会瓶颈非朝夕之功,其严重的社会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拉美政治民主化历史进程的回顾。拉美政治民主化可概括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拉美独立之初到20世纪初。19世纪上半叶,拉美人民通过民族战争赢得独立后,绝大多数国家仿效美国和法国的模式在宪法指导下建立了代议制政府。19世纪20年代独立后至20世纪前,拉美地区大多数国家逐步实行一种以暴力夺取政权、维护和代表地主(庄园主)利益的、对人民能够生杀予夺的考迪罗独裁制度。第二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至70年代。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拉美出现一股民主化浪潮,但这股浪潮到60年代就被一股军事政变和军人干政的浪潮所取代。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即70年代末出现的以军人政权“还政于民”为中心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美国当代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将这一波世界民主化潮流称作“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其中,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为拉美国家政治民主化的实现期,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为拉美国家政治民主化的巩固与发展时期,巴西和墨西哥等大国政局稳定,经济社会进入较为平稳的年代。

拉美政治民主化的弊端。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民主化过渡的基本完成,拉美国家传统的政治体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以行政权力为核心的传统体制面临改革的重压,许多拉美国家的政府不能有效解决威胁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各种问题,传统政党衰落、政府官员腐败、经济发展受阻等已经威胁到拉美国家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

拉丁美洲与中国同属“后发”现代化发展中国家,目前双方处于相似的发展阶段,面临相同的发展任务。中拉双方能够在立足本国社会发展实践的基础上相互借鉴,平等交流,竭诚合作。虽然学术界对拉丁美洲的研究尚未系统化,论证不够充分,研究的视角也有待进一步扩展,但基本框架已经搭建起来,相关研究成果也逐渐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

拉美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启示:走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道路。启示一:指导思想是党的旗帜。拉美各国政党,长期在法团主义、新多元主义、新民众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指导思想下不断进行政治民主化实践,几乎成了各种政治思潮的试验场。政局混乱、经济徘徊不前、社会发展失衡,等等,使20世纪80年代成为拉美国家“失去的十年”。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它不是教条的、片面的,而是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既有所创新、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党的十八大修改后的新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决策,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历史性贡献。指导思想的稳定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长盛不衰的思想保证。

3. 中国对拉丁美洲民族与文化方面的认识与误解:

常见误解一:拉美的印第安人已经基本灭绝了

  相近的误会还有“拉美印第安文化已经消失了”“印第安古代文明留下来的书都被西班牙人烧了”“拉美印第安人都说西班牙语”。

这个系列的误解是最常见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关于拉美的信息实在太少,又夹杂了很多粗制滥造的网文甚至是书籍,不仅起不到有效的科普作用,还常常会误导读者。历史课本上的只言片语也不足以支撑起学生对拉丁美洲的清晰认知,有些人就理所当然地脑补了其余的部分,把拉美国家想象成一些贫穷弱化版的美国,在各种国情问题上都不自觉地拿美国模式去嵌套,包括白人和印第安人的关系等。

拿美国的国情去嵌套拉美是很多误解的最大症结。这种症结的缘由一是无知,二是不自觉的自以为是,“反正都是新大陆,都是欧洲殖民者遇到印第安人,都是America嘛!”这种思维方式在印第安人问题上直接体现为,误以为印第安人都被欧洲殖民者杀光了。

在拉美,由于中部美洲和安第斯这两个发达农业文明的存在,印第安人的人口数量和社会组织的复杂程度都远超北美。在哥伦布抵达美洲时(1492年),全美洲大约有6000万土著居民,其中75%以上都居住在后来成为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土地上。征服以及瘟疫造成的后果导致了加勒比地区土著居民的消失,但是在大陆则不然。农业地区稠密的人口和复杂的社会组织使得印第安人在遭受90%的人口锐减后依然构成殖民地人口的大多数,并且在锐减达到巅峰后就开始恢复。此外,西班牙人把印第安人视为被统治者和宝贵的劳动力来源,并不像北美殖民者一样把他们排斥在社会之外。加勒比的土著灭绝也给西班牙人带来了巨大的道德冲击,使他们从实际需要和道德两方面感受到在大陆保护印第安人的必要。1512年的《布尔戈斯法》,1542年的《新法》还有1551年在巴拉多利德进行的有关不可奴役印第安人的辩论,都对印第安人起到了保护作用。在殖民地时期的西属美洲,白人殖民者始终相对印第安人是少数。在殖民末期的1788年,在西属美洲约1200万的总人口当中,印第安人占45%,白人不到20%,梅斯蒂索人(印欧混血)占30%,黑人4%,这还是18世纪梅斯蒂索人比例开始猛增后的结果。印第安人始终是西属美洲社会不可分割的基础部分。

在美洲各共和国独立之后,由于种族混合的继续推进,以及民族同化的发生,人口统计当中的“印第安人”越来越少。例如在墨西哥,印第安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从独立(1821年)时的约55%下降到了当下的10%左右,但这主要是因为对印第安人的逐渐同化——只要一个印第安人采用了现代生活方式,熟练掌握了西班牙语,他就不再被社会当做“印第安人”看待。而且秘鲁和玻利维亚,由于大众教育的疲软,“印第安人”仍占到人口的30%以上,同时也有大量的梅斯蒂索人。印第安人和梅斯蒂索人一同构成了拉美许多国家的大多数人口。

有些人或许意识到了印第安人的生物存在,但他们认为印第安人已经经历了彻底的文化灭绝,这同样是一种误解。在印第安人村社当中,许多通俗文化得到了长期的保留,例如秘鲁的戏剧《奥扬泰》(Apu Ollantay)已经被传唱了五百多年。天主教会在征服时期毁坏了许多书籍,但很快就不得不充当起了印第安人文化的研究和保存者,其中最著名的是萨阿贡修士同四位印第安人学生一同写下的《新西班牙事物通史》(Historia General de las Cosas de la Nueva España)以及希梅内斯修士翻译的《波波尔.乌》(Popol Vuh)。印第安人和梅斯蒂索人也从天主教会那里学到了知识,记录下了自己的习俗和历史,如著名的《契伦.巴伦之书》(Chilam Balam),《印卡王室述评》(Comentarios Reales de los Incas),《奇奇梅卡民族史》(Historia de la Nacion Chichimeca)等。印第安人的不成文文化也影响和渗透了殖民地的精英,18世纪的秘鲁设计师把印第安风格揉进了利马的建筑当中,墨西哥人崇拜源自印第安神话的瓜达卢佩圣母,阿根廷国旗上的太阳源自安第斯的传说......这样的例子是举不完的。对于不了解这一点的人来说,如果没空读书,没钱旅行,看看电影《寻梦环游记》(Coco)总是可以的吧。

知乎网友王鹏说,巴西人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享乐。“有很多的巴西人也不存款,信用卡消费,在商场里经常看到100块钱的东西都支持分成三期付款。我认为这个巴西地广人稀,资源丰富,有很多的关系。也跟巴西人天生的乐天派,及时享乐,有很大关系。”

千万不要在巴西做表示“OK”的手势

据巴西华人网报道,巴西人在人际交往中大都活泼好动,幽默风趣,爱开玩笑。然而英美人所采用的表示“OK”的手势(用拇指和食指连成圆圈,并将其余三指向上伸开),在巴西看来却是不文明动作,千万不能轻易做出该手势。当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问巴西时就出现尴尬一幕——走出舱门时,他双手高举在美国文化里代表胜利和友好“OK”手势,所有人一片哗然。

想去巴西留学的同学注意:巴西不许打工!

由于因为巴西本国失业率高,贫富差距大,所以外国留学生禁止在巴西本土从事任何有薪活动的,也就是说,留学生在巴西不能打工。

与热情似火的巴西人相比,哥伦比亚人似乎有些腼腆。知乎网友王小勇评论说,哥伦比亚人没有想像中热情。“至少他们看到我都会很腼腆,不过我主动开口寻求帮忙他们都会尽力帮我解决问题。”

哥伦比亚自然资源丰富,煤炭、石油、绿宝石为主要矿藏。已探明煤炭储量约240亿吨,居拉美首位。石油储量18亿桶,天然气储量187亿立方米,绿宝石储量居世界第一位。“哥伦比亚的宝石很便宜!红宝石,海蓝宝,祖母绿,猫眼,尤其是祖母绿和海蓝宝,还有琥珀,和国内的同级比起来,便宜太多了!而且还有证书。”知乎网友Jason He向我们透漏了这一重要秘密。

为什么秘鲁菜和中餐很像?

这和秘鲁众多的华人有关。据中新网报道,秘鲁是南美洲华裔人口比例最多的国家,华裔的比例达到了秘鲁总人口的15%。

秘鲁的第一批中国移民,是被当作苦力贩卖来的。西班牙语里面有一个词,叫做culí,就是中文的“苦力”音译。过去的160多年过去了,不少华人步入了秘鲁主流社会。知乎网友“因为专业所以放荡”解释道,秘鲁菜是受到中餐的影响,加入了很多用锅的炒法用锅的炒法,以及从洋葱、大蒜、青蒜炝锅的习惯,而且,秘鲁人对中餐大爱,不仅在中餐馆吃不够,回到家里,很多富裕家庭的家庭主妇也学着做中餐。然而如今中国移民在秘鲁再也看不到任何劳工的影子,反而多数华人在这里开创了自己的事业,浙江商人曾经将素有液体伟哥之称的瑞士达杜拉康德引入秘鲁如今这里的华人药店几乎一半以上是浙江人,江苏商人将针织品带入秘鲁备受追捧等等为国人长脸的案例比比皆是!

南美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尽管分属南北半球,尽管相距遥远,仍有无数个“第一”来证明中国和智利之间关系的密切。1970年12月15日,智利成为南美洲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除此以外,智利还是第一个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第一个承认中国为WTO创始国地位并与中国签订入世协议、第一个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并与中国签署双边自贸协定的拉美国家。

不一样的智利

与其他主要拉美国家不同的是,在智利,政府比较廉洁,企业普遍守信,商业欺诈现象不太普遍,治安环境也比较好,这些都与其他主要拉美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结论

第一部分结论:

目前国内研究拉美现状的学者相对较多,研究拉美历史的学者比较少。研究拉美史的学者通常在高校任教,既担负着培养国内拉美研究人才的重任,同时也要通过加强国别史的研究为从整体上认识拉美地区的发展积累资源,为最终能够编撰出多卷本的《拉丁美洲通史》奠定基础。研究拉美现状的学者应该具有历史的视野,因为历史是解剖现状的一把钥匙。研究现状一定要从历史入手,要具有历史的知识、历史的思维、历史的视角以及历史的方法,研究者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中国拉美学界一些研究现实问题的资深学者往往对历史有着很深的造诣,他们的经验非常值得中青年学者借鉴。中国的拉美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总结成绩时尤其要看到不足以及存在的危机。与国内世界史以及国际问题其他地区与国别研究比较,中国的拉美研究尚不能满足改革开放的需要,远不能与中国的大国地位相匹配。中国的拉美研究如何能够解决当前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确需要研究者认真思考,寻找出切实可行的答案,以推进中国的拉美研究大踏步地向着更高水平迈进。

第二部分结论:

走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道路。指导思想是党的旗帜。拉美各国政党,长期在法团主义、新多元主义、新民众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指导思想下不断进行政治民主化实践,几乎成了各种政治思潮的试验场。政局混乱、经济徘徊不前、社会发展失衡,等等,使20世纪80年代成为拉美国家“失去的十年”。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它不是教条的、片面的,而是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既有所创新、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党的十八大修改后的新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决策,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历史性贡献。指导思想的稳定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长盛不衰的思想保证。

  腐败问题事关党的生死存亡。拉美国家之所以腐败盛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治体制内外有效监督机制缺失,组织建设薄弱,严重损害了党的声誉,削弱了党的凝聚力和政治影响力。习近平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决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矢志不移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建的长期目标和根本任务。长期垄断拉美政治权力的传统政党相继丧失政权表明,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即便是长期执政的政党,如果不注重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难免导致执政能力衰退,最终丧失执政地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坚持走“群众路线”,永葆党的生机活力。不管是拉美传统政党还是新上台的左翼政党在一定程度上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许多党内精英阶层脱离人民群众,官僚主义作风和腐败习气严重,广大民众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造成党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不断下降。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强大战斗力的根本保证,是党执政的基础,也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活力的根本方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从思想上、作风上、行动上牢固树立群众路线,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

资料来源

http://www.cssn.cn/gjgxx/202104/t20210426_5329307.shtml

范和生:中国应怎样认识拉美--理论-人民网 (people.com.cn)

关于拉丁美洲有哪些常见的误解? - 知乎 (zhihu.com)

http://www.cssn.cn/zx/201907/t20190710_4931551.s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6781210224020864&wfr=spider&for=pc

https://www.sohu.com/a/350480792_120080066

 


中国疫苗在拉丁美洲的影响

2021年的狂欢节因新冠疫情而取消。今年4月,一年一度为期10天的的庆祝活动重新回归,象征着巴西和许多其他拉美国家的生活恢复正常。观察人士称,中国新冠疫苗在制巴西以及拉美地区疫情流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大规模接种过程中,中国疫苗的有效性也得到了进一步印证。

问卷数据智利卫生部更新了科兴疫苗在“真实世界研究”中的保护效果:第二剂接种14天后,预防有症状感染的有效率为65.3%,预防住院治疗的有效率为87%,预防进入重症监护病房的有效率为90.3%,预防感染所致死亡的有效率为86%。

据泛美卫生组织10月1日数据,在智利和厄瓜多尔,中国疫苗占两国已接种疫苗的比例分别达65%和60%;在玻利维亚、乌拉圭等国的已接种疫苗中,中国疫苗占比均过半。根据数据,古巴的疫苗接种率已达84.1%,是拉丁美洲接种率最高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古巴也专注于本国生产疫苗,古巴疫苗在预防严重疾病和死亡上被证实是安全有效的。同时,曾是世界上新冠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巴西,也通过成功的疫苗接种,终于从疫情至暗的时刻走了出来。泛美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巴西已经接种了超过3.15亿剂疫苗,其中65.7%的人口接种了疫苗。

其他国家,如智利接种率达85.6% ,乌拉圭为76.6% ,阿根廷为70%。相比之下,欧洲为67.8%,美国为 61.3%。泛美卫生组织截至12月22日的数据显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已经接种了超过8.68亿剂疫苗,约有57%的人口接种了疫苗。

尽管如此,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疫苗接种仍然不均衡,少数国家很难在今年达到40%的疫苗接种率,还有许多国家仅略高于50%的接种率。像牙买加和法属圭亚那,仍在疫苗推广上挣扎,他们的完全接种率仅有18.7%和 25.4%。墨西哥也仅刚刚迈过50%的门槛。

数据分析广泛的疫苗接种使得巴西能够结束紧急情况,中国直接供应或在该国生产的疫苗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巴西卫生部长马塞洛·凯罗加宣布结束新冠公共卫生紧急状态时说:“由于接种疫苗,巴西的新冠感染病例数和死亡人数的平均值比今年早些时候奥密克戎变种期间达到的峰值下降了80%以上。”

在经历了两年的严峻形势后,巴西政府的决定提振了人们的精神,增强了人们对经济复苏的希望。巴西生命科学专家本尼·斯皮沃克说:“我相信我们能走到这个阶段主要是因为疫苗。我理解封锁、隔离和口罩的价值,但最终,两针、三针或四针疫苗是我们走到这一步的原因。巴西圣保罗州布坦坦研究所和中国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克尔来福”(CoronaVac)疫苗,是巴西医疗监管机构在紧急情况下批准的首个新冠疫苗。

古巴、智利和巴西已成为全球疫苗接种率最高的十个国家之一。在疫情发初期,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死亡率飙升。他们通过加大疫苗接种率,终于扭转了这个局面。疫苗,帮助他们从疫情的至暗时刻走了出来。如今,他们的疫苗接种率,甚至超过了一些欧洲和北美国家,他们的死亡人数也大大降低。就在六个月前,全球疫情死亡人数的一半,几乎都来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如今,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最新数据,这些地方的死亡人数已下降到占全球的10%。

2021年5月7日,巴西圣保罗州州长若昂·多利亚在圣保罗市一个疫苗接种点接种克尔来福新冠疫苗。巴西已经接种了7.5亿剂新冠疫苗。泛美卫生组织总干事卡丽莎·艾蒂安在最近的一次媒体通报会上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三分之二以上的人现在已经接种了两剂新冠疫苗。这些疫苗有效而且非常安全……它们正在保护我们地区的大多数人免受新冠感染的最严重后果。”

在人口约5000万的哥伦比亚,超过3800万人接种了新冠疫苗,疫苗是该国抗击病毒的基石。哥伦比亚是拉美地区疫苗接种的一个例子。通过接种疫苗和控制病毒传播的综合战略,哥伦比亚在很大程度上成功控制了疫情。

北京科兴生物技术公司承诺继续帮助拉美地区生产疫苗,已宣布投资1亿美元在波哥大建设一家疫苗工厂。科兴正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建设一家类似的工厂,生产新冠疫苗、流感疫苗和甲型肝炎疫苗。疫苗将在本地工厂进行包装,然后分发到整个地区。科兴公司首席执行官尹卫东表示:“科兴将在智利进行投资和科学研究……以提高产量,使更多南美人获得疫苗。”

 

 

 

 

中国日记丨国际订单为中国疫苗投下信任票

 

这些非洲元首 为中国疫苗点赞!

 

3月22日,墨西哥埃尔马克斯产业园,士兵守卫载有康希诺疫苗的运输车。

阿根廷、萨尔瓦多、玻利维亚、秘鲁等国相继陆续收到多款中国疫苗,中国疫苗已成为拉美抗疫的利器。

智利总统皮涅拉、秘鲁总统卡斯蒂略及其夫人先后带头接种中国疫苗,为中国疫苗“代言”。厄瓜多尔卫生部长加尔松更是表示,如果没有中国的支持,该国的疫苗接种进度将大打折扣。目前,中国疫苗已在巴西、智利、墨西哥、阿根廷、秘鲁等拉美多国获得紧急使用许可。

拉丁美洲有良好的疫苗接种史

疫苗接种运动取得成功的原因还要归功于,这些国家都有长期值得信赖的国家疫苗接种运动。

CNN报道指出,像脊髓灰质炎这种国家推广的疫苗,得到了民众的高度信赖和支持。这也是新冠疫苗能在当地迅速推广并得到信任的原因。9月,古巴还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始对年仅2岁的儿童大规模接种新冠疫苗的国家。

 

古巴儿童接种疫苗 图片来源:CNN

随着奥密克戎的快速传播,拉丁美洲的病例也开始激增,截至12月23日,美洲(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已报告了超过110万例的新增病例。泛美卫生组织强调,这些新增大部分来自美国,南美的病例总数下降10.7%,死亡人数下降了6.3%。除了进口国外疫苗,拉丁美洲各国也开始自己生产疫苗。本月,世卫组织刚刚批准了一款由阿根廷和墨西哥联合生产的疫苗,这也是拉丁美洲的首个疫苗。泛美卫生组织总干事卡里萨·艾蒂安(Carissa Etienne)称赞:“这是拉丁美洲重要的里程碑,充分说明了疫苗技术转让的重要性。”

 

 

关闭窗口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